且思且学联研共进——兴化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次集中研修活动在我校举行

首页    教学教研    课程教学    教学管理    且思且学联研共进——兴化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第二次集中研修活动在我校举行
 

       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语文学习方式变革,深入探讨文本深度解读与依标教学等实际问题,由我校邹道进老师领衔的兴化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于11月24日在我校开展研究活动。此次活动与江苏省潘双林语文名师工作室、泰州市王书月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联合举行,共有课堂观摩、互动研讨、专题讲座三个环节。

 

 

课堂观摩

 

       本次课堂观摩活动的主题是“新课标指引下散文教学路径探究”,围绕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进行选题。邳州市明德实验高级中学谭雪老师和兴化市名师工作室成员、兴化市第一中学严心玥老师执教了《故都的秋》,江苏省口岸中学胡江潼老师和工作室基地校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李晓云老师执教了《赤壁赋》。
       谭雪老师执教的《故都的秋》打通了文字与画面的界限,让学生阅读文字后描摹出画面,再通过画面评价引导学生深入品读文字,加深对作者笔下秋景特点的理解,进而探究原因,活动设计步步相扣,体现了思维的进阶性。

 

       严心玥老师执教的《故都的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朗读指导细致,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赏析,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沉情感,最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诗的写作,注重读写融合,整节课凸显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

 

       胡江潼老师执教的《赤壁赋》以“赏千古美文,扬传统文化”古诗讲解大赛为情境,引导学生在概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苏轼之悲,感悟苏轼生存的哲思。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学生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李晓云老师执教的《赤壁赋》思路清晰,文本解读具有深度,围绕情感线索层层深入开展学习活动。通过对作者“乐—悲—喜”的情感变化的分析,学生充分把握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哲思,课堂效果好。
 


互动研讨

 

 

       在互动研讨环节,工作室领衔人邹道进老师对潘双林、王书月两位专家及所领衔的工作室成员的到来表示感谢,邹老师从教师成长的角度,以自身经历讲述了磨课、上课、研课活动的重要意义。姜堰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潘双林老师指出:教学设计既应当贴近文本内容,又要符合当下新课标的要求,真正将文本解读与依标教学融合到我们的课堂之中。教学设计要根据文本需要、学生需要和课堂需要创设合适的情境,将学生引入适宜的学习情境之中,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专题讲座

 

       研讨活动之后,正高级教师、泰州市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领衔人王书月老师围绕“文本解读与依标教学”做了专题讲座。王老师着重介绍了文本深度解读的八个注意点,强调了文本解读中“素读”“本我”意识的重要性,这是文本教学的基础。然后引出了课堂智慧设计的多种方法,在比较前人理论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依标教学”的必要性。王老师的讲座结合具体文本的分析与比照,强调了基于文本深度解读的依标教学设计才能使得语文课具有语文本味。
 

 

 

part  04

教后反思

 

谭雪    邳州市明德实验高级中学
       本课的学习目标安排在关注意象意境,赏析语言,体会作者独特审美情趣几个任务上。先借由因文作图展开对于文本画面的概括与意境的感知;其次通过画面链接原文,找出北平秋天的特点,结合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体会作者的审美情趣。最后回到字里行间,在第三段的阅读区间中赏析语言运用的巧妙。
时间把控不当,节奏拖沓,课堂重点不突出。过于关注教学流程以至于忽略学生主体性,宜改之。

 

胡江潼    江苏省口岸中学  
       《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章,是古代散文名篇,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我期待通过这节课让学生品悟苏轼行云流水的文字和旷世情感,让学生明白人生的有限性,更期待通过这节课让学生能够正视生命的真实,能以赤子之心和自然情怀去面对人生和世界。
学生总体文学素养较高,情境任务都能高质量完成,整节课进展流畅,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注重了情感体悟和思维训练,但因教学设计的需要,稍有些重“文”轻“言”。

 

李晓云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以作者的情感变化走进文本,把握文章的思路,通过分析文章的重要意象,体味苏轼诗文浓郁的文学味,在探究主客乐悲喜的缘由中,引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内涵。知所以然,更知其所以然,懂得苏轼的人生困境,更懂得苏轼面对人生困境之时,实施精神突围和救赎的方式。让学生在先贤的人生中寻得启示,无论面对人生的何等境遇,都要找到排忧的路径。
本文为经典诗文,但在解读文本时,走得太急,忽略了文本的诵读,而冲淡了语文味!

 

严心玥   兴化市第一中学
       明确“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悲凉”。从所见之景和所听之声两方面来分析故都秋的“悲凉”。让学生上台展示选取的画面来逐个分析,秋草、落蕊、枣树叶落都有“枯”的一面,都有悲凉之味。并以此让学生来朗诵相关段落,从读中品味“悲凉”。所听之声,展示秋蝉之声的音频,分析蝉的诸多意象,让学生用方言来读都市闲人的对话。由此具体来明确声音带来的“悲凉”。
课堂时间多讲了几分钟。在最后介绍郁达夫生平时没有细致到“北平”这一时间段,所以得出他爱国的情感有点生硬牵强。板书也需要更加的细化。

 

 

研习心得

 

 

傅振宏  江苏省泰州中学

       胡江潼的《赤壁赋》课堂情境创设丰富而自然,三大任务与活动之间的关联建构清晰,牢牢抓住了文本的个性,从理解心理变化到探究变化原因,引出“自然”主题并拓展联系到整个单元的课文,节奏感鲜明,是依标教学的范例。

 

王媛媛   兴化市第一中学
       李晓云老师上的《赤壁赋》,是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文章文学文化深度融合的好课。本节课由情及理,教学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文本解读具有深度,尤其是对文本文化层面的深度解读,颇有特色,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赤壁赋》具有深厚的儒道释文化思想,苏轼在文中以道家的归隐思想开场,中间经由儒家入世思想,再深入到道家齐物思想,最后归结到释家的因缘思想,达成了苏轼乐观豁达的解忧目的。

 

吕大秀 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

       李晓云的《赤壁赋》以苏轼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串起了“舟”“水”“风”“月”等意象,可谓一线串珠。她的课以问题引领课堂,解决课堂问题,是向文本中找理由,找依据,注重文本细读。

       严心玥的《故都的秋》如一幅江南水墨画,淡雅不失芬芳。她以鉴赏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或读或品,依标教学。她的课腾挪古今,既引导学生领略古人眼里的秋,又引导学生书写身边的秋,寓教于学。

 

陈大伟  江苏省兴化中学
       谭雪老师的《故都的秋》准备充分,构思新巧,注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充分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环节灵活,应变自如。胡江潼老师的《赤壁赋》解读角度独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读写结合,充分展现文本情景理融合的特点,延伸拓展学生对“人与自然”的深入思考以及单元任务的结合,引用余秋雨、欧阳修等人的文论内容,与文本契合度高,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教学设计个性化突出,对文本也有独到的解读。

 

邹道进  兴化市楚水实验学校
       谭雪老师的《故都的秋》立足于文本,组织学生感受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并完成自己的画作。鼓励学生上台讲述创作思路,在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完成对文本的梳理与解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于细微平常之景中所蕴含的独特情感。课堂引导语、各环节衔接、结语包括作业布置,都围绕课文,语言优美,是一节充满诗意的语文课。

 

2023年11月26日 14:36
浏览量:0
收藏